Home Page News IDF·专场点映 | 这时代,我们需要英雄也需要信仰
IDF·专场点映 | 这时代,我们需要英雄也需要信仰
2019-04-23



由王家卫监制、万玛才旦导演的电影《撞死了一只羊》将于2019年4月26日上映。在4月22日的北京首映礼中,电影档期话题备受关注,对此,影片监制王家卫谈到:

"复联"的成功是美国电影的成功,本土电影能坚持下去,最后才是我们的成功。我们留在这个档期,是我们投我们的观众一票。我相信他们是有足够的眼力去欣赏这部电影。

同时王家卫表达了个人对《撞死了一只羊》的肯定以及对电影市场与观众的信心:

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英雄,也需要信仰,没有信仰的英雄只是机器人而已。0.1%的空间就代表有99.9%的进步余地,只要你们能用心拍出好的作品,这个局面一定可以打开。

《撞死了一只羊》监制王家卫

来源丨网络


2019年4月17日,《撞死了一只羊》于中国美术学院(格林星光巨幕影城)进行超前点映,本次活动由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主办、IDF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常务办公室承办。本次点映线上抢票通道一经公布便受到了校内外师生、观众的热烈支持,放映当日,影院检票口更是排起长龙,现场座无虚席。导演万玛才旦亦亲临现场与观众进行交流。

《撞死了一只羊》美院专场检票现场


《撞死了一只羊》

Jinpa


导演/编剧:万玛才旦

监制:王家卫/彭绮华

摄影指导:吕松野

音乐:林强

声音指导:杜笃之

剪辑指导:张叔平

主演:金巴/更登彭措/索朗旺姆


剧情简介


司机金巴在路上撞死了一只羊,决意超度此羊,杀手金巴即将找到杀父仇人,准备报仇雪恨。阴差阳错之下,杀手金巴搭上了司机金巴的卡车,于是,两个叫金巴的男人的命运便神秘地联系在了一起,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旅程,一段难分虚实、独具梦幻和寓言色彩的复仇故事就此铺展开来。


万玛才旦导演

万玛才旦,著名导演、编剧、作家。曾执导影片《塔洛》、《老狗》、《寻找智美更登》、《静静的嘛呢石》等,首届IDF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D20提名”评优单元作者,多次提名并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台湾电影金马奖。

《撞死了一只羊》映后嘉宾交流现场

《撞死了一只羊》放映完毕后,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的副院长刘智海老师与周佳鹂老师介绍万玛才旦导演入场,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万玛才旦导演真诚地说谢谢美院的老师同学们,美院也算是老朋友了,所以我今天来到这里跟美院的观众们见面觉得特别亲切

《撞死了一只羊》映后嘉宾交流现场





我真正想传达的是,一个在慈悲基础上,真正的、更广泛意义上的施舍
——万玛才旦专场交流实录



Q:刘智海、周佳鹂

A万玛才旦


Q:我们知道万玛老师另外一个身份是小说作者,您的小说构建了一种对普通读者而言陌生且超现实的感觉,这源于藏地生活的原生意味还是小说的风格使然?

A:在之前的映后交流中,也有观众会问,你在创作风格上是不是有了很大的转变,或者是一个刻意的转变。相比于我之前的作品,比如《静静的嘛呢石》到《塔洛》基本上都是一些写实题材,所以现在出现一个这样写意的电影,大家觉得我在做一个刻意的转变。其实不是,这跟我小说的创作是有一致性的,这样的风格我大概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尝试过了,如果大家看过我的小说,就可以看出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反差,这次的创作无论是叙事风格还是营造方式跟我的小说是接近的。

我的小说创作可能受到了八十年代相关文学的影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在西藏比较流行,或者算是盛行,比如出现了扎西达娃、色波这样一批作家,他们的创作影响到藏民。另一方面,我觉得可能跟藏区的土壤、宗教所呈现出的特质有关,就像马尔克斯(编者注: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呈现的每一个情节、每一个细节都有依据,同样在藏区也是,扎西达娃的小说也有依据。在藏族,幻想类的文学比较发达,不同于汉语史学著作的严谨,在读藏族的史学著作时,里面有很多魔幻元素。文学传统,包括这块土地上特殊的文化宗教,这些都会折射到创作中。所以这次创作对我来说是很自然的

《撞死了一只羊》的剧本写完大概也有十多年了,2006年我看到短篇小说《杀手》,被这种营造方式,包括对复仇的处理方式所吸引,就想着把它改编成电影剧本,改编完之后也一直在寻找拍摄的机会,其实在《塔洛》之前我一直想拍的是这部(影片),拿到投资后我就开始了制作,大概是这样一个关系。

Q:整个影像呈现出一种梦境的感觉,比如说影片的开篇就呈现出一种不确定感,一种模糊、现实和梦境交汇的意味,所以您想给我们造了一个梦?

A:这部影片从小说文本阶段就比较模糊,因为小说就具有很强的先锋性实验性,里面有很多不确定性,我在改编中也想保留这种特性。但是在改编过程中必须做一些引导,因为小说跟电影还是不一样的,比如司机和杀手用了同样的名字,当司机听到杀手叫金巴的时候,镜头就慢慢切到他们一人一半的画面,后面到茶馆时也在强调,虽然在不同的时间内,却要营造出同一时间的感觉,就好像他们是一个人的两面。我希望有这样一个类似梦的感觉,通过梦、通过这样荒诞的形式,处理相对沉重的主题。

Q:两个角色给人一种强烈的一体两面,或者互为镜像的关系,好像被复仇者也穿插在他们经历的不同阶段。所以我很好奇,导演想呈现给观众的主题是否是我们看到的“放下”、“救赎”,或者是对是否真正“放下”的讨论呢?

A:用这样一些概念,比如解脱、放下、超度,在概念之后,或许还有更深层的内容需要探讨。我真正想传达的东西是一个在慈悲基础上,真正的更广泛意义上的施舍,比如说司机金巴撞了羊,他带着羊去超度,这是建立在慈悲的基础上。最后司机金巴在梦里穿上杀手金巴的衣服,替杀手金巴完成了复仇,我觉得这是广泛意义上的施舍,如果他没有这样一个行为,杀手金巴虽然看见玛扎,看见岁月已经替他完成了复仇,他虽然暂时地放下了,但那种传统是周而复始的,是非常坚固的。同样,这对被复仇者玛扎也一样,他们在一个循环之中。其实后面我想传递的是一种个体的觉醒,因为这样的一个传统是周而复始,不断轮回的,所以我用了一个看起来相对暴力的方式结束它,这样个体才会觉醒,作为一个族群才有希望。关于“放下”我也做了这样的暗示,司机金巴杀了玛扎,他到了天葬台看见秃鹫在天空飞翔,秃鹫象征传统意象。然后当他再次抬头看天空时,他看到了一架飞机,就好像一个暴力的时代结束了。同样,金巴的墨镜也有这样的隐喻,当他经历了许多事情,真正放下心中的包袱之后,他才取下了墨镜,脸上露出了笑容。

Q:您自己的团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您觉得自己作为监制给藏地年轻的导演带来了什么?另一方面您在跟王家卫的合作中又收获了什么?”

A:在这个层面上,我给别人做监制,跟王导给我做监制是一样的。一方面,我会给年轻的导演带来一些实际的帮助,比如说主创的搭建,另一方面会提供一些专业的或专业之外经验性的分享。就像这次《撞死了一只羊》,在电影制作中,王导会进行一个整体的监督,会提出很多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参与进来讨论一些细节,制作完成之后他会请他的一些团队参与进来,让影片更好,所以我觉得有这样的监制是很重要的。



《撞死了一只羊》映后观众提问现场

Q:现场观众

A:万玛才旦


Q:为什么想用接近方形的画幅去表现这个电影?

A:在画幅上我们选择了4:3,我跟摄影师吕松野也讨论过,色彩在前期写剧本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比如回忆部分用怎样的色彩,梦境用怎样的色彩。但是在画幅上我们在讨论后觉得4:3的画幅特别适合,就按吕松野说的,这个是最适合影片气质的画幅。我觉得这部影片讲述的方式,它的形式有很荒诞的地方,这样一种故事就需要一个特别的影像去呈现它。4:3的画幅有一种复古的感觉。在《撞死了一只羊》里,我并不想特别地强调具体的年代,不像《塔洛》那样有一个很明确的时间,里面的细节、道具都得符合那个年代。另一方面跟人物的关系有关,如果是1:1.85的画幅,带到的东西就很多。里面两个金巴有着同一个名字,似乎隐喻着冥冥之中他们内在的联系,所以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构图来强调两个人物的关系。

Q:影片的剪辑是张叔平先生,这部影片是本身就是这个体量还是经过他的剪辑才到这个体量的?

A:整个片子的基调和节奏在拍之前就确定了,很多东西必须在拍摄的过程中完成,我们拍完后做了一个初剪版给王家卫导演看,他看后就建议张叔平老师来做一些影片气口上的调整。

Q:电影和圣经内容有相似,比如延伸的地平线、羔羊等明显的元素,还有以小女孩照片为中轴线划分对称的构图,很像西方的根特祭坛画。导演是否有这方面的设计?

A:这倒是第一次听说,所以肯定没有。比如说第一个镜头就是全片的一个基调,给电影做一个铺垫,如果不是那样的基调,那样的环境,后面一系列的事情都不会成立。有关于影像,我觉得跟基督教没什么关系,里面也有像羊这种意象,理解完全是不同的,影片中金巴把羊抬进寺庙超度念经,就是佛教众生平等的观念。

Q:您在把文本进行影像化的过程中做出了怎样的取舍?

A:首先,两本小说糅在一起,虽然有些基础共同点,比如都是发生在公路上的故事,然后也是跟卡车司机有关的故事,但是它们之中还是有很多不同点,所以在改编的过程中得有一些取舍小说是文字的文本,你要把它转变成影像的文本,一方面要保留适合影像的一些东西,另一方面再把不适合影像的部分去掉。有时候有些描述在电影里很难表达出来,就得想办法把它影像化。金巴的墨镜小说里是没有的,但是对于他心境的变化就需要一个外化的东西来体现。就像《塔洛》里面主角的辫子,辫子就是他唯一的象征,最后他被人剪掉辫子,他的一个身份也随着辫子被剪掉而消失了,这样就很形象地加深了他经过了一系列事情后的转变。所以在文学文本转化成影像文本的时候,首先要看这个文本适不适合改编,因为有很多优秀的小说,我们在读的时候有很好的感觉。但是在看它所改编的电影时,这种感觉消失了。可能一方面跟改编者、导演有关系,另外就是有些文学作品不太适合改编,还是需要把一些文学的意象进行影像的转化

Q:以往导演的影像风格是偏纪实风格,而在这部影片中,形式化的粗砺的质感很突出,这是为什么?

A:关于影像,我觉得跟内容有关,画面风格需要匹配文本本身的质感其实影片中每一段的情绪、感觉都是不一样的,质感会根据不同的情绪、情景做不同的调整,所以你可以看到开头影像的质感到茶馆影像的质感会有细微的差别。


《撞死了一只羊》映后观众提问现场

《撞死了一只羊》美院专场超前点映圆满成功,映后导演交流的三十分钟虽然短暂却意义深刻最后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副院长刘智海老师作出了活动总结:

今天到场大多数是美院在校或已毕业的学生,有些已经是专业的影视从业人员,《撞死了一只羊》的制作也有美院学生的参与,万玛才旦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几十年的老朋友,他的每一部新片都会在杭州做路演、放映。甚至在未来,中国美术学院跟万玛才旦在教学上会有许多合作。非常感谢万玛才旦导演真诚的分享,感谢每一位到场的支持者。对于这样高品质的艺术电影,希望大家多在社交媒体上宣传,并买票进影院支持!

扫描二维码购票

距离电影《撞死了一只羊》上映还有2天。如监制王家卫先生所说:“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英雄,也需要信仰”。4月26日影院见。